专访双雪涛:《刺杀小说家》是部罕见的中国电影麻豆dv

更新:2021-08-01 01:44来源:最新影片资讯报道浏览次数:


麻豆搞笑视频 “小说能改变现实吗?”电影《刺杀小说家》雷佳音说出的这句关键台词,同样也是小说作者双雪涛曾经对自我的发问。


因为小说,如今双雪涛已经改变了生活,在文坛崭露头角,在电影圈也备受欢迎。2021年对他来说,会是异常丰富的一年,两部改编自小说的电影《刺杀小说家》和《平原上的摩西》将陆续上映。


2011年,双雪涛以小说处女作《翅鬼》获得首届华文世界电影小说奖首奖,也卖出了第一个影视化版权,缓解了当时他转职写小说面临的生活窘境。2015年,他从沈阳搬来北京,一面过着职业小说家的创作生活,一面因为小说改编的机缘,与许多电影人成了朋友。

 

第一个与双雪涛见面的电影人是想从摄影师转当导演的张骥,他要拍《平原上的摩西》;第二个是导演路阳,他要拍《刺杀小说家》。从2016年启动至今,四年过去,电影《刺杀小说家》终于将在大年初一上映。



面对第一部要与观众见面的小说改编电影,我问双雪涛对电影的感受如何,他形容:震撼、感动,这是一部罕见的中国电影。这次采访,我们不谈小说与文学,我们聊《刺杀小说家》,我们聊电影。这也是作家双雪涛第一次公开对电影说了这么多心里话。


1905电影网专访作家双雪涛


01

小说家


短篇小说《刺杀小说家》,双雪涛写了两周。电影剧本《刺杀小说家》,四个编剧改了两年。《刺杀小说家》的创作,源自双雪涛的一股愤懑情绪。当时他从银行辞职不久,专心投入写作,小说一直被退稿,遭到许多否定,怀才不遇,他说:“是那个时段憋出来的,就是希望给自己鼓励一下。”

 

同一时期,导演路阳正在筹备电影《绣春刀》,同样困难重重。他们也都在那个时候初为父亲,对亲子关系有了更多考虑和感受。



《刺杀小说家》是一出现实与小说交替行进的戏中戏,关于创作,关于艺术,关于父爱,关于永不言弃的信念,字字句句,都隐约投射出双雪涛的个人处境。路阳也从小说中看到了自己,那种强烈的创作冲动与能量彼此相通,他决定将小说改编成电影。

 

“我们就聊了一次,聊完之后就决定干这个事了。我们有一种默契吧,他很知道我要说什么。”双雪涛说,路阳是拍这部小说的合适人选,他也喜欢《绣春刀》,“有一种少年气,故事讲得很有味道,对白写得也很漂亮。”两人合作,一拍即合。


 

写小说时,双雪涛没有电影化的期许与想象。字数不多,约60页,九个章节,一个章节基本一个场景,拍成电影,势必要扩充故事情节,改写或充实人物内容。他没有实际参与编剧工作,只有在前期剧本筹备阶段与编剧团队有过密集讨论。

 

在双雪涛看来,电影是团队合作的产物,小说带给电影启发,电影是基于小说的全新起点,因此,电影创作不一定要完全依循小说。“我都是站在电影的立足点上来讨论,看它怎么能变成更精彩的电影。小说改成什么样,小说里留了什么或者不留什么,改编了什么,其实并不重要,因为它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媒介。”


 

双雪涛最后看了定稿剧本,没有提出修改意见,他用“出乎意料”来形容这种满意程度。电影内核与文学紧密相连,保留了原著的核心人物、核心情节与核心表达。“漫画迷”路阳也融入个人色彩,在一些角色设计与动作场面上挥洒漫画式的热血风格。


 

“屠灵是比较锋利的一个女性,我挺喜欢这个变化,让这部电影在气质上产生一种微妙的化学反应。”小说里的男性律师角色在电影里改为杨幂扮演的屠灵,表面上他为反派李沐工作,内心仍存有温暖、善良的底色,亟待唤醒。这个角色延续着双雪涛小说里很多女性人物的形象特质,特立独行,坚韧又有柔情。



雷佳音饰演关宁,一个一心只想寻找女儿的父亲,一个因此要刺杀小说家的杀手。“他的表演让我很心疼,他的痛苦,他的诉求,他的追寻都让我很牵挂,他给电影提供了一种情感力量”,双雪涛唯一一次到电影片场探班,和雷佳音聊天,看他演戏,第一时间就感受到“佳音的表演是很对的。”



董子健一人分饰两角,他是现实世界里郁郁不得志的小说家,也是小说异世界里的复仇少年空文。双雪涛说:“董子健下了很多功夫,比如有一场踢球的戏,他就打电话问我平常怎么踢,他会去揣测很多小说家的生活细节和内心世界。同时他也是在两个世界里,有两个完全不一样的境遇和性格,人物很难塑造,他的表演很棒。”



“《刺杀小说家》是一部在中国很罕见的电影”,双雪涛称赞路阳是一个有胆量的人,“把这样一个有改编难度的小说,真的实现了出来,我不知道它会对整个电影界带来什么,但是我能感受到电影可以做很多事情。”

 

他震撼于特效技术打造的电影场景,场面完全超乎他的想象,也感动于电影对父女之情的深刻诠释:它的外部是巨大的工业体系,内核有一种文学的力量,有一种温暖的理想主义,还有一种人类最本质的情感,外在与内里产生一种很有意思的张力。


 

“什么样的小说能改编成什么体量的电影,好像之前都有一种模式化的想法,但是这部电影可能会表明一种迹象:一切都没有一定之规,即使是一个比较文学性的小说,它也可以变成这样的电影,关键看我们以一个什么样的路径去介入它,去电影化。”电影《刺杀小说家》让双雪涛开始思考文学改编的更多可能性。

 

02

电影人


双雪涛身份多变。读法律专业,当银行职员,辞职后转写小说,小说火了,开始参与电影项目。我顺着问他,接下来会不会干脆尝试做编剧?

 

“剧本不是一个完成品,它不能出版,还要通过电影再去改编,但小说写完了,就是从我这出来的。剧本和文学艺术创作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有很大区别。”双雪涛说他不会当编剧,即使是最喜欢的导演找写剧本,他也会拒绝,因为剧本无法像小说一样提供给他兴奋感。

 

他依然希望和电影产生某种持续、有效的联结。去年7月,双雪涛担任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创投项目评委,一道参与的评委主席是导演刁亦男,他们有着更为密切的合作关系,刁亦男同时担任电影版和剧版《平原上的摩西》的监制。



双雪涛笔下的铁西区、艳粉街,有破落的工厂文化,谜一样的女子,或弥散着乡愁的味道,或上演着犯罪的悬案,行进着暧昧不明的走向与结局...一句句东北短句构成的独特地域图像,很容易令人联想至刁亦男导演的电影《白日焰火》。


也如同双雪涛所看待的刁亦男电影,模糊了艺术电影、类型电影、商业电影等区分电影类别的粗糙概念,“老刁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也启发了很多年轻导演。”



在目前正式公布的三个改编双雪涛小说的影视项目中,合作导演路阳、张骥、张大磊都是青年导演。双雪涛说,他希望寻找更多可以合作的这类导演或新导演,这也是他参与创投的重要原因,通过培育一些中小体量的电影,中国电影的生态也会更加健全一些。

 

“做那种不能完全是电影节向,也不完全是商业向的电影。有没有可能是某一种剧情片,有人文的关怀,有视听的素养,又讲了一个不错的故事,这是我比较感兴趣的。”


 

双雪涛是影迷,在他喜欢的导演名单里,囊括了希区柯克、黑泽明、库布里克、伯格曼、费里尼、布努埃尔等电影大师。双雪涛对电影创作也有一套自我认知,他认为电影是艺术,也是产品,如同他所喜欢的导演,他们的电影既有个人的艺术表达,也考虑到观众的想法。

 

“不能只是在表达你自己,也不能只为了让大家‘爽’。比如希区柯克的电影,表达了自己某一种隐秘的情感,又把观众抓到了,这样的电影才是我们现在需要的电影。”这正是双雪涛想通过自己的小说和合作导演一同追求、碰撞出来的理想目标。



在路阳眼里,他与双雪涛年纪相仿,历经共同的年代与相似的成长经历,看待事情的角度和方法都很接近。双雪涛是如“缪斯”般的存在,让他们这一波年轻导演找到了属于他们的文学来源。

 

中国电影的世代交替,也伴随着中国文学的世代交替。第五代导演的崛起离不开余华、莫言、李碧华、阿城等文学大家的支持,近几年来,电影圈喜欢改编严歌苓的小说,现在又看上了双雪涛。


为什么受到电影人青睐?双雪涛以为,他的小说不单为电影提供一个故事,也可能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有时候甚至不需要一个完整的故事,只要对一个人有启发就可以了,有这个起点就可以去做了。”



当一个逐渐成名的青年小说家,遇上一群需要文学支撑的年轻一代导演,或许这会是一个新的电影时代的起点,预示一个新的电影浪潮的来临。

 

穿梭在小说与电影之间,双雪涛终究要回到文学创作的轨道上。“我的主业还要写我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东西,如果它恰巧能够与其它媒介产生后续的一些转化,变成另外一种语言,这种关联对我们作家来说也是有意义的。”

 

双雪涛正在创作下一部小说,“不是那么长的,写短的会有一种阶段性的成就感。”具体写哪些题材,尝试什么新的类型,何时会完成。“都不一定,我每一次都不是很有规划的。”


文/柯诺
标签: 刺杀小说家独家专访双雪涛

相关推荐

阅读排行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发展历程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