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搞笑视频 这是一个当代的传奇!几十年来,六位老人、祖孙三代在这里矢志不渝。他们一辈子干了一件事,就是治沙造林。一步一棵苗、一步一碗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向风沙宣战。他们用生命抵御风沙,用汗水浇灌沙漠,愣是把树在沙窝里栽活。
“沙漠不退人不退,草木不活人不走!”三代愚公让亘古荒漠变成了一片绿洲,用“愚公精神”创造了令人震撼的绿色奇迹!
电影频道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点打造的新片佳作《八步沙》,讲述的便是这样一个当代版愚公移山的故事,再现了“时代楷模”——古浪县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的感人事迹。
当愚公从传说中走出来
40年前,这条世界最长的天然走廊,因为北面是1600公里的风沙线、八百多个大风口,被称作“八步沙”。
这片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的内陆沙漠曾经寸草不生,黑风肆虐,严重威胁着田园和村庄。
多年饱受风沙之苦的六个老汉在承包沙漠的合同书上按下手印,立下铮铮誓言,以愚公之志承包植树,卷起铺盖挺进八步沙与风沙抗争,誓用白发换绿洲。
“六老汉”一个树坑一个树坑地挖,一桶水一桶水地挑,一棵树一棵树地浇,苗木栽了枯,枯了又栽,但一担又一担的水浇下去的一瞬,就干涸了。
但是他们不愿意远离土地贫瘠的家乡,而是迎头面对,屡败屡战。
父辈们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治沙,年轻一代却各有各的梦想。
逃离与坚守的博弈,爱情与理想的纠结,都在电影中真切地展现,直抵心灵与人性。
“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
父辈的精神最终感动了年轻一代,高远等年轻人决心回乡治沙。
三代英雄驱黄沙、一片丹心染绿洲。三代人子承父业,这场父与子的绿色接力,守得沙漠变绿洲。
40年来,三代治沙人匍匐在沙丘上,一步一叩首,一步一鞠躬,这些治沙英雄一棵棵树一把把草,硬是把寸草不生的沙漠,变成了生机盎然的绿洲。
艺术提炼,深情演绎
“六老汉的头白了,八步沙的树绿了。”这句话在当地广为流传。
这些治沙英雄的名字是:郭朝明,罗元奎,程海,石银山,贺中祥,郭万刚。
《八步沙》呈现的正是他们造就的这段都市人无法想象的现代传奇,同时,影片精心提炼人与自然的较量与谐调,命运的起伏升沉,人物形象不落窠臼,将这一特殊群体进行了更为艺术化的表达。
李艺科、刘培清和多位甘肃本土优秀演员克服了在沙漠中风沙大,温差也大等困难,在影片中深情演绎了六老汉三代人种树治沙的艰苦历程,以及在劳作苦斗过程中的苦辣酸甜。
如导演旭泽所说,劳动者本身具有一种独特的美感,一种光环。我们仅从剧照和海报,就能被他们雕塑般的形象,深深吸引。
在央视《人物》栏目做过多年摄影师、编导的旭泽,曾凭《神眼之红毛鬼》获得过百合奖优秀影片奖,执导的《弓马啸西风》入围第八届澳门国际电影节,《强者》入围上影节金爵奖国际短片单元。
在他眼里,八步沙人的内心一定有狂野的东西,生存的困境改变了他们的世界观,他们的勇敢与凝聚力是外人无法想象的。而这一点,也是摄制组在当地经历没有通信网络,高温难耐,风沙肆虐时,对八步沙人愚公精神最直接的体悟。
生态奇观,视觉盛宴
为了还原拍摄当年“六老汉”治理沙漠的情景,摄制组每日往返160多公里,在无垠的沙漠中为我们呈现日夜躁动的风与沙。
同时,摄制团队将风沙线上黑风暴、防风林、绿洲田园等生态奇观搬上了银幕,不惜代价制造风沙特效,再现了当年风沙肆虐的场景。
影片展现的河西走廊的山川胜景,以及浓郁的民风民俗,都是国产影片里少见的画面。
“六老汉”三代人在《八步沙》这片热土上用生命抵御风沙,用汗水浇灌沙漠,谱写了当代愚公精神。
三代治沙人用生命与汗水,完成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37.6万亩,守得沙漠变绿洲,铸就一道无比坚实的生态屏障。
正如艾青的《我爱这片土地》中所说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如今,全国各地治沙英雄仍战斗在对抗风沙的第一线,更多的沙漠奇迹仍在继续,更多的绿色和希望仍在不断的涌现。
《八步沙》用不落窠臼的故事展现真实的治沙事迹,并在其中注入史诗情怀,表达紧跟时代的真情实感,只为让更多平凡的英雄站在银幕上,用他们独特的光芒照亮这片土地。
7月8日晚20:15电影频道将首次播出电影《八步沙》,致敬化腐朽为神奇的治沙英雄!
[1905电影网]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