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搞笑视频 41个微博热门话题,257位电影人鼎力支持,豆瓣8.0,淘票票8.6,猫眼9.0的全平台高分,票房刚刚突破2021万的在映纪录电影《武汉日夜》已经让我们见证了无数次“高光时刻”。
这团簇的明亮来自每一束微小的光,一位位观众的微笑、眼泪与认可成就了今天的《武汉日夜》。
《快说!评什么?》携《武汉日夜》暖心回归! |
1月25日至27日,阔别已久的电影频道《今日影评》直播节目《快说!评什么?》特别推出《武汉日夜》系列映后直播,每天中午十二点快手平台准时开播,旨在为主创、专家与观众搭建一座最轻松、快捷、真诚的沟通之桥,以畅诉心中事,直面画外人,聆听每个人的《武汉日夜》。
“离电影更近”,是此次系列直播意之所在。
三日直播特别邀请到了纪录电影《武汉日夜》总制片人李玮,编剧、导演曹金玲和心理学专家谢丽丽,分别从真实人物、创作过程、心理分析三个角度展开讨论——“离人足够近”“离现场足够近”“离人心足够近”,以触摸影片最真实的内在质地。
这一次,我们听你说。
李玮:离人足够近
“无论怎样高质量的剧本都写不出来这样真实的故事!演技多么精湛的演员都演不出这样深刻的人物!这才是不折不扣的“人民纪录片”!”
影评人的感叹句“三连”,使“快评”小组的目光首先聚焦于“人物”。片中人、片外人,他们分别有什么样的故事?彼此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勾连?
《武汉日夜》总制片人李玮做客直播间,尽管因影片宣传期劳累奔波,声音已是沙哑,直播两个多小时的过程中,李玮认真聆听每一个人的故事,并一一给出了最真挚诚恳的回答。
“《武汉日夜》是一部纪录电影,取自1066个小时的真实素材,片中包含两条线,一是时间线,日夜更迭,生生不息,二是故事线,医患、志愿者等十组人物拼尽全力,攻克难关”,李玮介绍完“片中人”后,主持人晓丽开启了连线环节。
李玮选择将话筒递给光临直播间的普通网友。热线一经开启,申请“上麦”人数就维持在两位数,最终连线成功的8位网友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四川、湖南等地,有教育从业者、国企职工、大学生等。
其中年龄最小的,是一位小学三年级的男孩。在父母的帮助下,他接通了直播,表达了自己对于电影的理解和喜爱,也抛给李玮一个有点“难回答”的问题——“请问什么是遗体捐赠呀?”
“生命的结束不是最后的终点,李超捐献父亲遗体作相关研究,是与医生一起,将守望相助的爱与力量传递出去”,李玮说。小男孩若有所思道,“原来如此,那我以后也要当医生,当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听见这稚气的声音说出如此有担当、有力量的话,李玮惊讶之余,泪湿了眼眶。
对影片的夸奖、肯定之外,也有些略显“尖锐”的声音,有网友问,既然是真实的苦痛,那“为什么没有给影片中的人物打马赛克?”
“《武汉日夜》里的人物都是没有打码的”,李玮直面问题,为网友介绍道,“我们征求了片中本人和家属的同意,也特别感谢他们能支持这部影片,给他们看小样和素材的时候,他们还处在亲人离世的悲伤之中,但他们也希望影片成为自己与家人的珍藏和纪念的同时,为他人带来意义”。
连线过程中,不时有网友送上“大礼”,“点亮”次数突破十万次,实时评论不断。而屏幕上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词条,竟是“喉宝”,在网友屡屡表示关心之后,李玮只好“吃着糖”继续直播。
“我们会将网友送的礼物兑成更多的电影票来回馈给大家”,李玮对网友表示感谢,两小时直播时光飞逝,所有温情和感动留存在每个人心里。
曹金玲:离现场足够近
“为什么要把这段经历拍成电影?”纪录电影《武汉日夜》编剧、导演曹金玲进入直播间后,就收到了来自不同观众提出的同一疑问。
而这,正切合本期直播主题——“离现场足够近”。
“素材的内容完全值得做一部院线电影”,曹金玲回应道,“这些故事最好不是独自欣赏,因为在电影院共同观看的过程中,我们的情绪是可以彼此感染的,这在理论上被称为情绪的三角反馈效应”。
在曹金玲看来,大银幕有它自己的语言和要求,而这正是让她十分着迷的地方。“我们经历了这样一场疫情,它值得在大银幕上得以记录。”
接下来的连线中,重庆援鄂医疗队医生朱莎莎,援鄂志愿者谢小玉,湖北荆州媒体从业者廖梦分别代表片中关联的三类人群,与曹金玲探讨各自职业视角下对于影片的最真切情感,并分享了影片所述状况之后,自己当下的生活状态。
“这部电影的意义在于,电影人不辜负经历这场疫情的每一个人,我们唯有最忠诚、最客观地去呈现,尽力还原真实,不添加人工设计的痕迹”,直播最后,曹金玲动情地向电影和生活告白。
谢丽丽:离人心足够近
最后一天的直播,请到了心理学专家谢丽丽。
《今日影评》“快评”小组的诉求很简单——从心理学的角度,向大家展示,这样一部极为朴实的纪录片如何做到拉近人心之间的距离,以期进一步与观众进行心灵沟通,传递爱与感动。
直播中,谢丽丽提到她认为《武汉日夜》的存在是有其心理学依据的,“一方面,武汉是英雄的城市,人民是英雄,医生也是英雄;另一方面,人在未知的时候会引发群体情绪:所有普通人面临的煎熬、恐惧、交流等,需要《武汉日夜》这样真实的纪录电影,给人以治愈,给人以希望”。
这部纪录电影带来的是痛苦回忆还是继续前行的勇气?面对这个问题,连线嘉宾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治疗博士生杨静一给出了相同的答案。
“艺术作品作为富有精神文化内涵的载体,影响方向受到其本质内核影响,即本质内容和内容的价值取向”,杨静一介绍道,“如果一个作品的本质是为了传播恐惧和伤害,那么这个作品可能的确会带来恐惧,但如果其本质是为了记录一种真善美的价值,那么它就会带来真善美的体验”。
三场直播过后
《快说!评什么?》小组成员这样说...
袁丹阳:日出日落,生死交替,过去、现在、未来的光景都在《武汉日夜》中得以体现。于镜头外的我们,把握好当下,就是最好的答案。
郭嘉:见证《武汉日夜》的日日夜夜,和最好的小伙伴一起做快乐的工作,与有荣焉。
张晓丽:人类的悲喜在两小时电影里是相通的,而在直播里,嘉宾的分享又再次让理解与温暖拥抱得更紧。
马鸿宇:通过两位心理专家拆解,进一步了解到影片如此触动人心的缘由,也从中汲取到更多面对生活的勇气。
高尚:真实就是最好的故事!
路晨宇:《武汉日夜》令人感动,真实的故事治愈每一个人。真、善、美就在身边。关于生死离别正如嘉宾分享:故去的人他们没有离开,只是远去。
钧妍:银幕里的苦难如此真实,现实中的悲剧更无法避免。电影本身也许改变不了什么,但电影人可以——他们铸“痛”为炉,以产出爱。
[1905电影网]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