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春节档预售大战打响,你“想看”哪部呢?麻豆dv

更新:2021-08-01 01:44来源:最新影片资讯报道浏览次数:


麻豆搞笑视频 2021年春节档预售即将于1月29日早8点开启,7部影片的竞争就此打响。这个阵容,绝对称得上是神仙打架。哪部影片会是观众最想看的作品? 哪部影片会率先得到影院经理的排片青睐? 哪部影片会成为预售的票房冠军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面对今年春节档的这顿“饕餮盛宴”,观众才不做选择,心中早有了自己的片单。


片方为了自家影片能成为观众的第一选择,早已铆足了劲的宣传。他们渴望观众能在预售开启的当天,打开购票软件购买;即便没有进行购买动作,若能在电影页面,点一个“想看”,也是极好的。


在电影预售开启前,“想看”作为证明映前热度的重要数据之一,已经越来越被片方重视。

 

电影《唐人街探案3》全网累计“想看人数”突破千万,成为了全网首部达成该成绩的电影,官方更是特意发布了感谢海报庆祝。

 


电影《你好,李焕英》在首次“云路演”之后,更是把“猫眼实时想看增涨”作为核心数据打在“路演战报”上。



究竟“想看数据”有多么重要呢?是否真的能带动后续影院的排片吗?

 

为什么“想看”?


想看数据,通常指淘票票、猫眼以及豆瓣三方平台上,对应影片的想看人数。其中,豆瓣平台用户的圈层相对局限,不少人更注重前两者。

 

它是证明一部影片映前热度的数据之一,且相较于过往大家看重的百度指数、物料曝光数据以及热搜数量,想看数据是目前最能直观体现的数据。

 

“想看指数真的很重要,我们当时发完第一支物料的时候,导演一直在问想看指数为什么那么低。”春节档某部影片的工作人员小环谈到。

 


在片方看来,虽然这个数据不能和票房直接挂钩,但至少可以让影院和观众看见,影片在上映前有较高的热度。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它代表了电影上映的积极信号。

 

从消费心理学来看,多数观众有从众心理。所以,当他们没有获得更多实质性的口碑信息时,越多人讨论某部电影,越容易刺激他想看的欲望。

 

有5年从业经验的发行人员小黄告诉我们,“虽然市面上,有不同维度的数据能证明电影热度,但是票务平台上的数据尤为直接。最重要的是,平台通常在电影预售或者上映的时候,会向用户推送相应的上映信息,能更直接好地引导他们完成购买动作。”

 


在我们的采访中了解到,相比其他数据,想看指数和票房转化存在一定的关系,虽然无法直接用公式进行换算,但在一般情况下,一部电影如果具有较高的想看热度,那么它的预售票房以及首日票房也会表现较高。

 

不少负责宣传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想看数据”肯定是鉴定他们工作的重要KPI。“经常我们发完物料,发行那边就会拿着想看指数的浮动来说事儿。”

 

发行人员也认为,想看指数是他们向影院要预排片的数据之一。

 

到底有多“想看”?

 

观众动动手指,就能轻松地为影片在购票平台上的想看指数增值。那么,这个看似没有逻辑可寻的数据,为什么会成为如此关键的指标呢?

 

从创作者到营销方,再到观众,不同维度看电影的角度不同,虽然多数人能凭借过往经验进行总结,但是每部电影的独特性,让电影本身就会在市场上充满变数。

 


“想看指数衍生出来的用户画像,能在电影宣传初期,让我们较为精准地找到电影的关键点——我们就知道这部电影的主要受众是什么。”小黄通常就会根据这些数据,针对性地找影院要排片,联系相关商家商谈异业合作。

 

目前,相比其他春节档影片,《人潮汹涌》的想看人数中,一线城市的占比最高,相反,四线城市的数据相对较弱。发行方也便可以从中找到新的突破口。

 

参与春节档某部电影宣传工作的小贾告诉我们,做电影宣传的过程并不是都能用“精准投放”来形容,“有的物料和事件,本身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

 

但是,宣传方可以通过观察想看指数的变化,直接对相应的营销事件进行复盘,去重新对前期的预估进行评判。


同时,相关软件也推出了想看转化功能,方便宣传方对物料效果的评判。“我们之前也遇到过发了一支预告,前期大家以为会‘爆’,但最后出来的效果平平,我们也立马刹住对那个宣传点的发酵。”

 


对于发行人员而言,除了靠它向影院索要预排片之外,还能根据其综合数据,对调整档期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那么对于电影行业的下游——影院方面,又是如何看待“想看指数”呢?

 

具有集团性质的影院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会把想看指数当作一个参考值,但整体还是要看前期的看片结果,“以及片方的排片费用。”据了解,类似万达集团、卢米埃影院等多个大型连锁影院,目前均是由总部下达相应的排片建议,地方影院根据排片建议进行工作。

 

但对于不少个体影院而言,想看指数仍能起到一定的排片指导。当然,影片的最终排片情况,影院还是要根据预售成绩,以及网络上的口碑进行评判。


动了“想看”的念头

 

当口碑评分可以造假的时候,“想看指数”可以吗?

 

答案是肯定的。

 

在我们的调查中,不少宣传方都会直接告诉我们,映前一定会通过各种方式提升自己影片的想看指数。比如在行业群,鼓动大家帮忙点一下。当然,最为直接的方式,就是找人刷数据,“现在有很多公司能专门做这样的事情,不是太贵。”

 

具体刷量多少,一切视项目体量而定。

 

“但是不能刷太厉害,因为影院或者是第三方平台都能发现的。”小黄告诉我们,目前主要的购票平台都会有防作弊系统,如果增涨幅度有问题,有可能会被判定无效数据。


 

既然想看数据并不能决定最终的实际排片,为什么大家又要在这件事情上如此执着呢?

 

小贾告诉我吗,“主要还是给B端(影院、商务合作对象)信心,同时引导C端(观众)的观众热情。”

 

在这个问题上,几家四线城市的个体影院的工作人员,给出了一个特别的角度。既然片方愿意花钱维护这些数据,也侧面说明了他们的营销费比较充足,能为电影带来较高的热度。

 

除此之外,不少电影在定档再撤档之后,它的“想看数据”一直处于积累的过程。比如,《唐人街探案3》和《熊出没·狂野大陆》的想看数据能达到影史之最,多少也靠着其延档了一年的时间优势。

 


当然,这两部电影的特殊性并不能作为案例。


过去确实存在不少电影,反复徘徊在定档-撤档-定档之间,虽然累计了一定的想看数据,但最终并不能为此带来超高的票房效益。

 

春节档“想看”什么?


1月29日上午8点,春节档预售正式开启,目前7部影片的“想看指数”也成为了最后冲刺的重要法宝。

 


很显然,经历了最久时间曝光的《唐人街探案3》稳居第一梯度。回顾2020年春节档预售,它也是一直以第一成绩领跑预售榜。

 

除此之外,《刺杀小说家》和《你好,李焕英》处于第二梯队,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到底是奇幻大片更吸引人,还是贾玲和沈腾的观众缘能再次征服大家呢?

 

比较意外的是,刘德华监制并主演的《人潮汹涌》似乎并不如意。不过,导演饶晓志前作《无名之辈》就是靠着后期的口碑赢得了票房的逆袭,不知道这次在群雄之中,他是否又能“后来者居上”呢?

 


当然,在这些调查中,不管是负责宣传,还是发行的工作人员,都提到“想看指数”只是一时的,能赢得了预排片之后,还是要靠预售成绩。


或许影片能靠此得到上映前两天的票房成绩,但是后续真的想要获得超10亿,乃至在春节档里达到20亿成绩,最终还是要靠本身的质量。


文/青果
标签: 春节档预售刺杀小说家

相关推荐

阅读排行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发展历程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