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搞笑视频 13.17亿!《拆弹专家2》在公映63天后,终于超越《扫毒2:天地对决》,成为中国影史港片票房冠军。值得一提的是,《扫毒2》同样是邱礼涛执导、刘德华监制并主演的作品。这一黄金组合已成功包揽了港片在内地市场的票房冠、亚军。
第三名则是庄文强执导,周润发、郭富城主演的《无双》,票房12.74亿。
从《寒战2》到《无双》再到《拆弹专家2》,卖座港片有何共性?在香港电影人、电影公司与内地合作日趋紧密的语境下,“港片”的破局之路又在何处?
从《寒战2》到《拆弹2》
近20多年来,随着中国香港电影人不断“北上”,与内地团队和资本的联系日趋密切,“港片”的定义和界限也越来越模糊。本文讨论的“港片”相对较为狭义,指出品公司、主创团队主要由香港公司和人员组成的作品。
纵观港片内地票房前十名不难发现以下几大特点:一是以系列电影为主。除悬疑片《无双》外,其余九部均为系列电影的续集片,“叶问”和“澳门风云”系列更是各有两部续集入选。
在第一部取得票房成功后,如法炮制加码续集开发,已成必然的商业选择。这些续集大多在阵容、制作和成本上都实现了升级,在保证一定水准的前提下,票房也均水涨船高。但过度依赖续集,也透露出港片创作的“疲态”。
二是,动作、犯罪类型成为“主旋律”。如今火爆内地影市的港片仍延续了香港电影“黄金时代”卖座的几大商业片类型:动作、犯罪、喜剧。
“叶问”系列是对传统功夫片的“复兴”;“澳门风云”系列是王晶的一次“自我致敬”;其他几部则归属《无间道》后,港片最有票房保证的类型:犯罪动作片。
虽然仔细看来,这些犯罪类型片都有突破之处,如“拆弹专家”系列以爆炸戏打造视觉奇观;《无双》从“假币”切入,做足烧脑悬疑;“扫毒”系列以禁毒题材探讨情理法冲突等。
然而从本质上讲,套用的仍是香港电影轻车熟路的类型片套路,离不开追车、枪战、卧底、双雄等元素。与整个市场的百花齐放相比,卖座港片的类型相对单一。
三是,主创“头部效应”凸显。在票房前十名的影片中,周润发、刘德华、古天乐各有三部,甄子丹、张家辉、郭富城各有两部主演的作品榜上有名。此外,梁家辉、吴镇宇、刘青云、林家栋等老牌港星也频频出现在香港商业片的卡司名单里。
导演方面亦是如此,王晶、邱礼涛、庄文强、叶伟信等凭借几部作品在票房上的稳定输出,已成为投资者眼中的票房保证,也吸引着越来越多头部资源聚集。
以公认的“劳模”古天乐为例,他在2019年就有六部作品公映,待映作品更是近20部。难怪很多影迷调侃,如今的港片阵容已经成为以上几位导演和演员的排列组合。
这种现象背后一方面是商业逻辑使然,另一方面无疑凸显出老生常谈的香港电影“人才断层”问题。
商业与文艺
在《拆弹专家2》以13.17亿登顶港片内地票房冠军的同时,《你好,李焕英》和《唐人街探案3》这两部春节档大片的票房均已突破40亿大关。
在国产电影票房排行榜上,《拆弹专家2》仅能排在第33位。在已有18部国产片票房超过20亿的内地市场中,港片整体票房表现并不算出挑。这也折射出香港电影在内地市场的局限性。
究其原因,一方面,香港电影已建立了较成熟的工业体系,这种工业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效率和品质的保证,但也很容易陷入类型固化和自我重复。
目前卖座的港片大多为警匪动作片,纵观整个华语电影市场,此类影片受众有局限性,票房也有“天花板”,再加之这些港片制作及宣发成本与真正的华语商业大片并不在一个量级,都使其难以“出圈”,成为全民爆款。
另一方面,港片的核心受众群体仍然是那批看着香港电影长大的80、90后观众,“情怀杀”也依然是宣传的重要卖点。
但随着岁月更迭,这批观众已逐渐“退出主流”,而接棒的95后、00后大多缺少港片情结,周润发、刘德华、古天乐等实力港星带来的明星效应也在随之减弱,如法炮制的港片生命力还能保有几成,要画上问号。
无论是警匪类型的自我重复,还是过度依仗老牌港星,背后折射出的都是港片对商业价值的过度依赖。在口碑为王的当下,港产商业片在内容和品质上都需要更大胆的突破。
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在商业片之外,近几年港产文艺片也涌现了不少佳作,如教育题材的《可爱的你》、体育题材的《点五步》、家庭题材的《幸运是我》以及关注躁郁症群体的《一念无明》和聚焦边缘人群的《麦路人》等等,都取得了上佳的口碑评价。
不可否认,这些港产文艺片在内地市场几乎都难逃水土不服的命运,受制于题材内容的地域局限性,难以与内地观众产生共鸣,最终票房仅停留在百万量级。《麦路人》纵使有郭富城、杨千嬅等明星演员加持,票房也未能突破2000万。
然而,这些优质的港产小品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透过它们对香港现实的关切和描绘,为内地观众呈现出一个类型片之外更加真实、立体的香港。
新语境下的“港片”
自2003年CEPA,即《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实施以来,香港电影人大举“北上”已经近二十年时间,香港电影与内地的关系也愈加密不可分。
以上提到的票房排名前十位的“港片”均为合拍片,很多导演也都曾在采访中对我们表示,业内对于港片与内地片、香港与内地团队的分界已不再明晰。
与香港电影人打了数十年交道的黄建新就曾坦言,“我们从上世纪90年代初合作就已经不分(内地、香港)了。这个概念早过时了。”
刘伟强也曾明确表示:“我没有分香港导演,还是内地导演,拍电影就是拍电影,我们的团队基本上全是内地团队,他们更懂内地观众,我们一起合作,才有了这些电影。”
不仅是合拍片屡创票房佳绩,在近年来的主流商业大片创作中,香港电影人也逐渐成为中坚力量。
刘伟强拍出了《建军大业》《中国机长》,《中国医生》也已杀青;林超贤则在《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紧急救援》之后,又与徐克一起投入了《长津湖》的拍摄;邱礼涛与刘德华的组合也再度出山,拍摄了抗疫题材电影《战疫天使》。
最初开创这一模式的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曾这样解读,香港电影人学习的是好莱坞电影体系,职业化程度高,恰好符合主流商业大片的创作要求,“是一个我们能够与香港导演一起成长、拓展的领域。”
近日,由《无间道》编剧庄文强执导,改编自香港商界奇案的犯罪片《金手指》已正式开机,主演梁朝伟与刘德华时隔18年后的再度合作也引爆话题。
从《无双》到《拆弹专家2》,透过这些叫好又叫座的港片,我们不难看总结出,《金手指》要想复制《无间道》的辉煌,推高港片票房“天花板”,也需要在“坚守港味”和“拥抱内地市场”之间找到平衡,同时在质量上不辜负观众的期待。
[1905电影网]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