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搞笑视频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中国电影又迎来了一波新纪录的诞生。
随着《唐人街探案3》累计票房突破42.6亿,该片超越《复仇者联盟4》,跻身中国影史票房榜第五位。至此,中国电影票房榜前五名已成功被国产影片包揽。
同时,还有纪录正在被不断改写:2021年春节档大爆款《你好,李焕英》,在上映第16天力压2019年春节档黑马《流浪地球》,来到影史第三位。该片累计观影人次也在同一天正式突破1亿大关,成为继《战狼2》《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后又一部达成这一成就的作品。
《流浪地球》祝贺《你好,李焕英》的微博下,观众真情实感的讨论,似乎在又印证着中国电影市场中一个愈渐显著的有趣现象——真正的“爆款”出圈,绝不仅仅与一时的票房数字挂钩。高票房说明了一部电影所触及的国民度,而支撑起这份国民度的,是让每位观众在电影中找到自己的那份情绪。
它是多年以后依然清晰记得吴京单手举起国旗的画面,是总会因为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而燃起来的心绪,是中国人拯救世界也不忘带着家走的浪漫,如今也可以是听见“我宝”就哭湿口罩的动情。
眼下,几部有着情感共性的大爆作品终于在影史票房榜“顶峰相见”,这也更激起了我们的好奇:“国民情绪”是否已经成为爆款电影的成功密码?这种元素会不会在未来电影的创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是中国电影市场中特有的“卖点”吗?
为了找到“李焕英”们出圈的答案,我们邀请影评人沙丹,媒体人北风、阿辉及资深电影宣发从业者小罗展开了一场讨论。
1905电影网:怎么看待《你好,李焕英》在今年春节档爆发?在您看来它算是一部“国民情绪”电影吗?
沙丹:情节剧嘛!前面笑后面哭,这样的电影好像已经成为咱们当下电影市场中的“大杀器”。除了“李焕英”之外,包括《送你一朵小红花》也是这样的模式,让观众笑一笑、哭一哭。
情绪波动性比较强的电影,实际上对于整个受众群体都是通达的,从年轻一代一直到爸爸妈妈这一代,(情绪的调动)都特别准确和正确。合家欢的春节档,观众需要这样释放情绪,由于今年春节期间也没有其他更多的娱乐方式,电影《你好,李焕英》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或者说替代了春晚的某些功能,对于国民情绪(释放)发挥了必要的作用,它可能在过年的时候说出了你的一些心里话,比方说跟妈妈说一声“妈妈辛苦了”,回家看一看,这其实跟《你好,李焕英》的成功都是有直接关系的。
北风:《你好,李焕英》的这次春节档爆发,是“天时地利人和”各种有利因素叠加之下的产物。个人认为它算的上是“国民情绪”电影,且这种“国民情绪”可遇不可求,直接拉升了影片原有票房上限。
阿辉:今年春节档几部关注度最高的电影里,《你好,李焕英》的喜剧标签是最显著的,因为它有贾玲、张小斐这样深入人心的喜剧演员,而且比系列片《唐人街探案3》更有新鲜感。喜剧是春节档标配,这部影片喜剧效果十足,落点感人,算是“国民情绪”电影,因为非常准确地切入了春节期间社交场合的主要话题:家庭,在春节档这种以家庭为主要单位的社交密集时刻,它很容易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
小罗:《李焕英》是真正的情绪电影,我觉得它已经超脱了电影的这个范畴。实话实说,贾玲她拍的虽然是电影,可是她的手法有多好,或者说真正能达到它的分数吗,并不是,它就是一个及格的喜剧电影,但因为这是她本人的真实经历,放在春节档,大家其实都需要这样一个情绪的释放。
今年的过年其实更特别一点,就是大家都要原地过年。我没有办法吃到家里面的饭,没有办法真正去经营我的亲情。在没有那么多选择之后,看电影变成了一个不用付出非常多的钱,就能得到的一种娱乐。所以说当娱乐和一个正向的情感点挂钩的时候,它就是会被无限放大。当时我们也有关注《你好,李焕英》,没有想到它在春节的力量有这么大。
1905电影网:纵观目前的影史票房榜,排名靠前的作品是否都存在类似的“情绪”共性?
沙丹:大概都是有这样的共性。不管是像《战狼2》还是《流量地球》,实际上都是从个体到集体的情绪,它们和中国在国际当中的地位提升,大家爱国主义情绪的振奋,还有我们的价值观念都有直接关系。
比如说像《刺杀小说家》,作品拍得不错,有比较深沉、可以咀嚼的地方,甚至它的导演思维、艺术思维甚至创作过程肯定都比《你好,李焕英》不知道复杂多少。但恰恰就是因为似乎看起来只是在工业角度来说有很大的提升,但跟国民情绪似乎没有太多的关系,在我们现有的观众的角度来说,它可能就不是那么的匹配。
观众为什么喜欢(《李焕英》)?因为看的电影还比较少,对于什么是好电影的评价维度过于单一,认为我哭、我笑就是好电影,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电影最重要在于电影的艺术思维、技法和视听语言。我个人认为《你好,李焕英》其实是一部特别一般的作品,但是恰恰这个作品击中了普罗大众的情绪,也恰恰成为了它成功的经验。
北风:个人认为存在这种共性。《战狼2》上映时期,电影中“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主题思想,其实就是就是替当时的绝大多数中国人喊出了内心的声音;《流浪地球》上映的时候,许多人喊出了国产科幻电影元年的称号,科幻电影是工业化水准的体现,所以国人心中那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再加上以往科幻大片都是西方国家来拯救地球,这部电影则是中国国人拯救地球,更加剧了这种情绪的共鸣与传播。《哪吒之魔童降世》这个“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台词,击中了人们内心某些脆弱的地方。可能现代社会大家需要哪吒这样一个热血的人物,来替大家代言。
阿辉:一部电影最强势的宣传来自于普通观众的口口相传,要让这么多人都共鸣,影片探讨的话题就应该是国民情绪的,比如《你好,李焕英》聊的是亲子关系,《战狼2》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怀,《流浪地球》号称第一部国产科幻片,也是触动了人们的爱国情怀。可以看到,人们的爱国情怀是最常被触发的国民情绪。
《刺杀小说家》春节档票房哑火,并非因为类型片有“天花板”,而是观众缺乏对它的理解动力。这并不是一部难懂的电影,叙事直给,线索清晰,然而春节档是属于情绪型观众的档期,大部分观众进入影院,只想被影片的某一些地方触动一下,逗乐,或是感动,不太愿意跟着导演一起走,所以这部影片评论两极,在票房上,这部电影缺乏《唐人街探案3》和《你好,李焕英》的先天优势。
1905电影网:“国民情绪”会不会在某种意义上在未来成为爆款电影的“必备元素”?这种“卖点”是不是中国的电影市场独有的?
沙丹:想成为爆款的话,国民情绪应该是最佳元素其中之一,它也许不一定是完完全全的必备元素,举个例子,比如说一个电影可能拿了金棕榈、奥斯卡也未必能挑动国民情绪。
(国民情绪)当然不是中国电影市场独有的“卖点”,在全世界这种方式都非常重要。(与民族、国家有关的)国民情绪一直都是非常重要、屡试不爽的“卖点”,但是它要建立在类型化、工业化的基础上。这样形成的优秀电影产品,既有电影形态,同时又有商业属性。首先要有意识的调动大家的情绪,同时又一定是好看的、过关的产品,就像《战狼2》就是这样的作品。
北风:个人认为未来超级爆款电影一定是“优质口碑+国民情绪”的有机结合。口碑决定了票房基准线,情绪决定了票房天际线。个人认为这种“卖点”是目前中国电影市场独有的,敏感、抱团、喜欢热闹等,这些中国人性格的底色,决定了电影里的某些情绪能够被公众识别到,产生共鸣之后再进行更大范围内的传播。
阿辉:我认为“国民情绪”是爆款电影的充分但不必要条件,比如《捉妖记》大卖就并不算是触发了“国民情绪”,完全靠影片本身说话。这种“卖点”也并不是中国市场独有的,韩国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比如前些年的《鸣梁海战》,韩国观众爱国情绪也是十分高涨的。
小罗:我觉得“情绪”在当下电影营销层面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不是说电影里面必须要加入多少,只是从营销的角度,它会放大这些情绪。其实过去很多电影都有类似的特质,所谓的情绪电影之前其实是口碑电影,所谓的“口碑”就是你要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点被观众们发觉,比如说非常好笑、非常好哭,这种情绪是与我有关的,并且一定要与我有关。这样的话作为观众会更投入,才更愿意去分享。
营销去放大情绪的时候,票房可能会因为收到带动有更好的发展。我不觉得它是必需品,但是很重要。对电影有了解认知,从而产生兴趣,这就是你想去看电影的一个过程。怎样让你产生兴趣?一定是那种最能击中人心的点,也就是所谓“与我有关”。我觉得爆款不就是这样,它的情绪都更加大众化和简单,比如爱国、爱情、喜剧,这个是我觉得是最直接的几个点,因为《你好,李焕英》,我觉得现在亲情也算是一种。
结语
早在《你好,李焕英》春节档爆发之前,包括陈思诚、路阳等导演也曾多次提到过对电影工业化的追求,以及单一类型化影片在市场中可能面对的天花板。诚然,贾玲的这次真诚创作,或许会让一部分人重新思考如何在创作中更准确的抓住“国民情绪”。
但观众需要被打动,行业对类型化作品、工业化发展的需求与追求也不会停止。例如《唐人街探案3》在制作及亚洲整合型区域创作上的实践,《刺杀小说家》民族化特效工业的进步,都让我们看到中国电影在各个层面无限的探索空间。
任何初生事物都会在起步阶段面对“天花板”,而从《战狼2》到《流浪地球》,再到《哪吒》和《你好,李焕英》……显然,当下的中国电影正在不断打破“天花板”。
[1905电影网]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