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搞笑视频 历经三年奋斗,带着紧张与希冀,1078万高考生踏进了考场!
想起属于你的那次高考,是否还记得老师的谆谆教诲;
《老师·好》 |
同学间的加油打气,朗朗誓言;
《左耳》 |
考场上的你,又是否拼尽全力,未留遗憾;
《少年的你》 |
还有考场外焦急等待的他们,永远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
《小欢喜》
随着第一场语文考试的结束,8道“高考作文”也新鲜出炉。
如何成为学霸,答案也许早已藏在影视作品中。
【全国甲卷】“可为与有为”
在讨论今年的作文题时,很多人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部电视剧《觉醒年代》。
有网友直言:“看过觉醒年代的都在窃喜”,“觉醒年代:我要偷偷泄题,然后惊艳所有人。”
的确,不仅是《觉醒年代》,电影《建党伟业》《1921》《革命者》等展现的都是一百年前,那段热血如歌的峥嵘岁月。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内忧外患、水深火热的旧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救国”为己任,前赴后继、追寻真理。何尝不是对“有为青年,生逢其时,大有可为”等关键词最好的注解?
即将于7月1日上映,展现李大钊革命历程的电影《革命者》也发布官方海报作答:“我们笔下的考题,是他们毕生的追求。”
有关青年与国家,毛泽东曾在《湘江评论》的创刊词中写道:“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李大钊的《青春》更展现出开阔的胸怀和格局:“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
《觉醒年代》中,陈延年和陈乔年两兄弟走向刑场、英勇就义的画面与父亲陈独秀深邃的目光交叠在一起,让不少人潸然泪下。
面对刽子手的威逼,陈延年曾大声喊出:“革命者只有站着死,绝不下跪!”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正是“有为青年”应有的气魄和担当。
《建党伟业》里,“五四运动”一段让人记忆犹新。
来自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走上街头,火烧赵家楼、痛殴卖国贼,高喊着“今中国变法流血之牺牲自吾辈始”,拳拳爱国之心令人心怀激荡。
影片结尾,在水汽氤氲的嘉兴南湖之上,13位、平均年龄仅28岁的热血青年聚集在游船之上,高声朗诵着《共产党宣言》,齐声唱出《国际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中国共产党万岁”,宣告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毛泽东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犹如一轮红日在东方冉冉升起,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
这何尝不是“天津卷-纪念日”的最佳答案之一?
“如果说时间是一条单行道,那么纪念日就是道路两侧最醒目的路标,它告诉我们怎样从昨天走到了今天。记住它,可以让日历上简单的数字成为岁月厚重的注脚,而它也不断提醒着我们带着初心奔向前方。”
【全国新高考Ⅰ卷】“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
“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阐述了强与弱的辩证关系,也旨在激励青年奋发图强,弱者自强。
在《体育之研究》中,毛泽东同样还提出:“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
这种自强不息,顽强战斗,勇敢拼搏的精神在电影《夺冠》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老女排”的训练条件十分艰苦,竹棚四面漏风,地上铺的是带毛刺的旧木板,再加上高强度、大密度的“魔鬼训练法”,伤病和疼痛已成了女排姑娘的家常便饭。
但也正是这样的经历锻造了老一代中国女排钢铁般的意志和“不怕苦,不怕累,不怕伤”的“竹棚精神”。
凭着这股不服输的拼搏精神,她们一次次完成了漂亮的逆袭,创造了“五连冠”的傲人佳绩,也为当时百业待兴的中国注入了强劲的精神力量。
郎平曾在自传《激情岁月》中写道:“女排是一面旗帜”。近四十年来,中国女排经历过高潮和低谷,但始终坚守着“逆风不馁,顺风不骄”的坚韧态度。
自强不息的“女排精神”也早已超出了体育范畴,成为激励几代人前行的精神动力。
【全国新高考Ⅱ卷】“人”
全国新高考Ⅱ卷的“看字说话”被不少人视为今年最难的作文题之一。
“逆锋起笔,藏而不露”、“中锋用笔,不偏不倚”、“停滞迂回,缓缓出头”
汉字中看似最简单的“人”字,却在“一撇一捺”的书写间蕴含着最深厚的人生哲理、处世之道。这些也深藏在传记片《袁隆平》中。
影片聚焦“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30岁至60岁阶段的故事,展现他为解决温饱问题,执着于杂交水稻研究的坎坷历程。
在几十年如一日的科研过程中,袁隆平遭遇过社会的动荡、同事的排挤、经费停拨、恶意破坏,更不用提不断出现的技术难题和常年积累的身体劳累。
历经多次失败,袁隆平曾告别妻儿,远赴海南,追求梦想,甚至没能见父亲最后一面。研究成果还遭到了所谓专家的冷嘲热讽,但袁隆平依然凭借着坚韧的毅力和“让人民吃饱饭”的梦想扎根农田、孜孜以求。
经过挫折的历练,袁隆平终于攻克了技术难关。曾经嘲讽、阻拦他的人不会被历史记住名字,时间证明了坚守的价值。这也恰好回应了“上海卷”中有关“时间与价值”的哲思。
影片结尾,袁隆平院士本人出镜,用流利的英语讲述着自己的两个梦想:“禾下乘凉梦”与“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许多年前,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我们的稻谷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比扫把还长,籽粒像花生那么大。我非常高兴,就和我的助手坐在穗下乘凉。”
国士无双,永垂不朽。袁隆平的一生何尝不是对题目中那个大写的“人”字最好的注解。
【北京卷】“这,才是成熟的模样”
与其他作文题相比,北京卷第二题的“切口”更细微,也更贴近考生的日常。
什么才是成熟的模样?不仅是身体的成长,心理的萌动,更是学会给予,懂得承担。
就像《送你一朵小红花》中的男主角韦一航,从一开始大病初愈的消沉叛逆,在与马小远的互动中,他不仅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人生经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爱和责任。
这是一场对抗癌症的斗争,也是少年成长的历程。
去年以来,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也让我们看到了太多动人的“成熟模样”。
纪录片《生死金银潭》中,支援武汉金银潭医院的一线医护人员中,最小的99年出生,刚满20岁。
纪录电影《武汉日夜》里,90后的上海援鄂护士田定远在抗疫一线坚守45天,用敬业和爱心温暖着每一个病人,平凡却令人动容。
90后的上海援鄂护士田定远 |
有人说他们还是孩子,只是学着大人的模样,披上白大褂跟“死神”抢人,但我们却在镜头中看到远超“孩子”的担当,这想必就是成熟最好的模样。
【全国乙卷】追求理想
“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
此语出自杨雄的《法言·学行》,意思是在追求理想,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修身”、“矫思”、“立义”缺一不可。
如何将这三者结合在一起,纪录剧集《西南联大》及原班人马制作的纪录片《九零后》给出了响亮的答案。
战火中的西南联大,堪称世界上条件最差的高等学府,铁皮屋顶教室,茅草屋宿舍,墙是泥巴垒的,窗户是竹纸糊的。40人一间的宿舍还要忍受臭虫的叮咬。
然而,正如校长梅贻琦所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闻一多、华罗庚、冯友兰、朱自清等一批教授学者放弃了优渥的生活条件,来到西南一隅,践行着自己的“教育理想”。
在他们的教育和鼓舞下,西南联大的学生不仅有卓越的学识,更有救国的担当。
高唱着“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的校歌,西南联大曾有832名学生从军,14人为国捐躯,是大学中从军人数最多的学府。
新中国成立后,联大学子也把“刚毅坚卓”的精神带入各行各业的研究工作中。
联大一共培养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得主;171位两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师......
短短八年校史,却成就了中国历史的群星闪耀时。
西南联大旧址,如今还竖著一块石碑,写着“育才先育人”。
我们感叹于大师的高超造诣,更折服于他们的伟岸人格,真正实现了“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
这似乎也是对浙江卷考题“得与失”的回答:不畏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
与这些“大师”相比,我们是否太过看重眼前的成败、金钱的有无、物质的得失?只顾埋头赶路,忘了眺望远方的星空?
那段《无问西东》里广为流传的台词依旧适合每一位怀揣理想的考生和我们,也是面对人生这张考卷最好的答案:
“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1905电影网]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